业界通过材料创新、结构优化和管理系统升级等核心技术突破来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具体如下:材料创新 正负极材料改进:正极去钴化,如磷酸铁锂材料的热失控温度从200℃抬升到500℃,针刺实验不起火概率超95%。负极硅碳升级,硅碳负极比容量达石墨3倍,充放电体积膨胀从300%压缩至5%,可杜绝“析锂短路”。 电解质优化:利用电解质阻燃添加剂或使用离子液体提高热稳定性,例如天赐材料研发的耐高温电解液,热分解温度提升至300℃。固态电解质也得到了发展,其天然阻燃特性可有效避免液态电解液的泄漏和燃烧风险,如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结构优化 集成化结构设计:采用CTP、CTB、CTC等技术,减少结构部件应用,提高电池包内部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同时,这些技术还能增强电池包的结构强度,如比亚迪刀片电池把电芯直接嵌入底盘,结构强度提升60%,碰撞时电芯变形量≤5%。 主动防火结构:在电芯间设置防火隔层,如广汽埃安“弹匣电池”在电芯间设置纳米级防火隔层,热失控时火焰传播速度从10m/s降至0.5m/s,为乘客逃生争取60分钟缓冲期。 底部防护设计:针对电池包底部防护,比亚迪刀片电池采用蜂窝铝板结构,抗冲击强度提升200%;广汽埃安引入石墨烯复合材料,撞击能量吸收率提高35%,以满足新国标中底部撞击测试的要求。管理系统升级 智能预警系统:内置大量温度传感器,结合AI算法进行异常预判,如蔚来三元铁锂电池组内置200+温度传感器,AI算法基于10万+热失控案例训练,可提前45分钟预判异常。 热管理系统优化:例如小鹏G9的800V平台把冷却功率提升8倍,-15℃环境下电池升温速度快5倍,降低了热失控风险,低温充电析锂概率从30%降至5%。 系统控制策略创新:如宁德时代的NP3.0技术平台,集成了阻燃电解液、电路稳定控制技术、高压主动冷却技术等八大核心技术,在极端热失控场景下,能快速阻断热量扩散,实现车辆高压不断电,并维持1小时以上的稳定动力输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