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海丝起点泉州刺桐港包容基因的解码: 多元的建筑风格融合- 在梧林传统村落,有清末民初时期泉州出海华侨回乡所建的风格迥异的建筑群。这里既有闽南传统民居的燕尾脊,也有天主教堂的哥特式尖塔;既有南洋风格的釉面花砖,也有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几何纹样,是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生动缩影,彰显着开放而不失本色、包容而自有坚守的“海丝精神”。 丰富的宗教文化共存- 泉州拥有众多宗教场所和遗迹,如伊斯兰教清净寺留存的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句石刻,草庵摩尼教遗址内的记事崖刻、“明教会”碗,开元寺内的印度教狮身人面像和狮子图像石雕等。这些不同宗教的建筑和文化元素在泉州和谐共存,体现了泉州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包容,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共同构成了多元宗教文化共生交融的独特景观。 广泛的贸易交流合作贸易范围广阔:从唐代开始崭露头角的刺桐港,到宋元时期已与约100个国家通商贸易。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任泉州市舶司提举的赵汝适在《诸番志》中写道,泉州港的海外贸易范围东起菲律宾,西到非洲东岸,北到日本、朝鲜,包括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在内的58个国家和地区。商品种类丰富: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铁器等从刺桐港出海走向世界,而异域的香料、珠宝、药物、珍珠、胡椒等商品则源源不断进入刺桐港。航海技术先进:泉州湾古沉船的龙骨和壳板设计、水密隔舱的设置等,都显示出当时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先进性,特别是水密隔舱造船技艺,领先西方国家近千年。港口政策优惠:宋代泉州实行了行之有效、充满人性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商人,这也是刺桐港繁荣的重要基础。 开放的人文交流环境- 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数字动画《刺桐梦华图》中可以看到,阿拉伯商人、波斯工匠、欧洲传教士、东南亚移民等带着各自的梦想与技艺汇聚泉州,在集市上公平交易,在街巷中友好交流。不同肤色、语言、宗教信仰的人们在这里和谐共处,进行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因为差异而产生隔阂与冲突,不同文明在对话交流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共同织就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独特的地理与文化心理优势地理优势:泉州地处东南一隅,西有戴云、武夷等山脉阻挡,东有三湾十二港及太平洋季风的自然优势,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泉州人因地制宜地将目光投向大海,发展海外贸易。文化心理:泉州悠久的航海传统培养了泉州人勇于开拓、善于创造的人文个性,形成了开放、尊重、分享、合作的文化传统,使得不同习俗和文明可以在泉州和谐共存、相互交融,并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美好愿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