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赋能与全民协同:香港极端天气应对体系的升级之路2025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以近11小时的十号飓风信号强度横扫香港,成为该信号生效时长的历史第二纪录。面对这场严峻考验,香港特区政府展现出的应急处置能力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灾后总结会上明确表示,将以此次台风应对为契机,从预警机制、科技应用、社会协同等多维度持续提升香港极端天气应对能力。这一表态不仅回应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挑战,更勾勒出香港构建现代化防灾减灾体系的清晰蓝图。## 实战检验下的经验沉淀台风"桦加沙"的应对过程,为香港极端天气处置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李家超在行政会议前会见记者时指出,此次成功应对得益于五方面的系统部署:提前72小时启动的应急响应机制让各部门得以充分准备,保安局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的提早运作实现了跨部门资源的高效统筹;灾后复原阶段,渠务署200支紧急应变队伍携"龙吸水"排水设备和"小禹一号"机器人第一时间投入作业,使主要交通干线在48小时内基本恢复通行;全社会形成的防风共识则体现在超过98%的低洼地区居民提前完成财产转移,这一数据远超2018年台风"山竹"袭港时的75%;政府与传媒建立的实时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电视、社交媒体等多渠道每15分钟更新一次灾情动态,有效提升了公众危机意识;而无人机灾情侦察、大数据人流预测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更使救援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以上。这些经验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持续优化的应对体系基础之上。回溯2023年9月的"海葵"暴雨灾害,当时香港遭遇18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量,特区政府首次宣布进入"极端情况"。那次危机暴露出的应急短板直接推动了应对机制的全面升级——增设"全政府动员"级别确保重大危机时能立即组建公务员应急队伍,优化后的动员机制在随后的台风应对中两度启动,均取得良好效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香港极端天气处置能力在实战检验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维提升策略的系统构建基于实战经验与教训总结,李家超政府提出了"预警、准备、应急、复原"四位一体的应对能力提升框架。在预警环节,香港天文台已升级气象监测系统,新增的海洋气象浮标网络使台风路径预测误差缩小至50公里以内,较原有系统提升40%精度。针对大澳等风暴潮高风险区域,特区政府建立了海平面高度实时监测机制,当监测数据达到3.3米警戒水平前,民政事务总署联合关爱队即启动逐户协助行动,将家具电器转移至安全位置。这种超前预警模式在2025年4月的暴雨应对中成功避免了约300宗潜在财产损失个案。准备阶段的创新举措体现在底线思维的全面落实。特区政府要求各部门及机场管理局、港铁公司等关键机构以"最坏情况"为预案制定基准,全面检视并更新应变方案。2025年雨季前开展的跨部门水浸演习规模创历史新高,250名参演人员涵盖12个政府部门及8个地区组织,模拟场景包括地铁隧道水淹、山体滑坡等复合型灾害,演习中测试的"庇护中心快速搭建"技术可使临时安置点的启用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90分钟。应急处置的效能提升则依托于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的双重驱动。除了排水机器人等硬件设备的升级,特区政府还建立了"科技应急响应平台",整合各部门实时数据形成灾害态势全景图,使指挥决策效率提升50%以上。在人员动员方面,优化后的公务员动员机制可在2小时内集结250名应急人员,较2023年的6小时响应时间大幅提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金融领域的应急创新,自2024年9月23日起,港交所实施恶劣天气不停市安排,通过全电子化交易系统确保8号风球及以上信号期间市场正常运作,这一举措使香港每年减少约2000万港元的交易损失,同时巩固了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灾后复原能力的强化则聚焦于"速复"与"善治"的结合。特区政府建立了"优先复原清单"制度,将交通枢纽、电力供应等关键基础设施列为首要恢复目标,配备专用应急物资储备点。在社区层面,关爱队成员在灾后24小时内即上门协助居民恢复家居陈设,这种快速响应机制使2025年台风后的社区生活秩序恢复时间较2023年缩短60%。更具创新性的是引入的"灾后社区参与计划",通过发放小额补助金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环境修复,既提升了复原效率,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社会协同与未来挑战香港极端天气应对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努力。李家超特别强调,应对极端天气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在政府层面,由政务司司长陈国基领导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已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每季度召开跨部门会议检视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市场主体方面,香港中华总商会等机构已推出"企业应急准备指南",指导商户制定防灾预案,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中小企业完成应急准备评估。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应对成效。特区政府通过"防灾教育进校园"计划,已在全港80%的中小学开展极端天气应对培训,学生防灾知识知晓率从2023年的65%提升至2025年的92%。针对台风期间出现的"追风族"危险行为,政府采取"教育+执法"双轨策略,除加强宣传引导外,对不听劝告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士实施定额罚款,这一措施使2025年台风期间的救援个案减少35%。尽管取得显著进展,香港极端天气应对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频率持续上升,2025年香港降雨量较正常值偏多68%,并出现冰雹、水龙卷等罕见天气现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特殊需求也对现有应对体系提出新要求,目前全港约有12万独居长者,如何确保其在灾害中的安全成为重要课题。此外,跨境应急协作机制仍需完善,特别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在气象数据共享、救援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协同效率还有提升空间。面对这些挑战,李家超政府正推动应对能力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下一步计划包括引入人工智能灾害预测系统、扩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深化大湾区应急协作等。正如李家超在行政会议上强调的,极端天气应对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特区政府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完善应对体系,切实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国际大都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屏障。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香港的这些探索与实践,也为其他沿海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
|